創業年齡,有沒有最好這一說?
有人覺得創業要趁早,26~35歲最佳,因為那段時間人的創新思維最為活躍、精力最充沛。也有人說40歲以后才好,因為經歷歷練,擁有了很多經驗,創業會避免錯誤,更容易成功。
那么關于創業的最佳年齡有沒有定論呢?我們先來看看那些風云大佬們,他們是什么時候開始當老板的?
第一次:創辦海博翻譯社 馬云之所以要辦翻譯社,主要是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:
1.當時杭州很多的外貿公司,需要大量專職或兼職的外語翻譯人才;
2.他自己這方面的訂單太多,實在忙不過來;
3.當時杭州還沒有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。
很多人光有想法,從來都不會有行動。但是馬云一有想法,卻是馬上行動。當時是1992年,馬云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青年教師,28歲,工作4年,每個月的工資還不到100元。但沒錢,不是問題,他找了幾個合作伙伴一起創業,風風火火地把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成立起來了。
創業開始,也是舉步維艱,第一個月,翻譯社的全部收入才700元,而當時每個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。于是好心的同事朋友就勸馬云別瞎折騰了,就連幾個合作伙伴的信心都發生了動搖。但是馬云沒有想過放棄,為了維持翻譯社的生存,馬云開始販賣內衣、禮品、醫藥等等小商品,跟許許多多的業務員一樣四處推銷,受盡了屈辱,受盡了白眼。
整整三年,翻譯社就靠著馬云推銷這些雜貨來維持生存。1995年,翻譯社開始實現贏利。現在,海博翻譯社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專業翻譯機構。
第二次:創辦中國黃頁 中國黃頁是中國第一家網站,雖然是極其粗糙的一個網站。
網站的建立緣于馬云到美國的一次經歷。1995年初,馬云參觀了西雅圖一個朋友的網絡公司,親眼見識了互聯網的神奇,他馬上意識到互聯網在未來的巨大發展前景,馬上決定回國做互聯網。
創業開始,馬云仍然沒有什么錢,所有的家當也只有6000元。于是又變賣了海博翻譯社的辦公家具,跟親戚朋友四處借錢,這才湊夠了80000元。再加上兩個朋友的投資,一共才10萬元。對于一家網絡公司來說,區區10萬元,實在是太寒酸了。
對于中國黃頁來說,創辦初期,資金也的確是最大的問題。由于開支大,業務又少,最凄慘的時候,公司銀行帳戶上只有200元現金。但是馬云以他不屈不撓的精神,克服了種種困難,把營業額從0做到了幾百萬。
第三次:創辦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史上的一次奇跡,這次奇跡是由馬云和他的團隊創造的。
但是阿里巴巴創業開始,錢也不多,50萬,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的。50萬,是他們全部的家底。然而,就是這50萬,馬云卻喊出了這樣的宣言: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,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!
那是1999年。1999年,中國的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,國外風險投資商瘋狂給中國網絡公司投錢,網絡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。50萬,只不過是像新浪、搜狐、網易這樣大型的門戶網站一筆小小的廣告費而已。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是相當艱難,每個人工資只有500元,公司的開支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來用。外出辦事,發揚“出門基本靠走”的精神,很少打車。據說有一次,大伙出去買東西,東西很多,實在沒辦法了,只好打的。大家在馬路上向的士招手,來了一輛桑塔納,他們就擺手不坐,一直等到來了一輛夏利,他們才坐上去,因為夏利每公里的費用比桑塔納便宜2元錢。
2014年9月19日,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,市值2400億美金,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。馬云和他的創業團隊,由此締造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奇跡。
畢業前攢了20萬,在當時也算是一筆不小的存款。當時,信心滿滿的他一畢業就決定要在中關村開餐廳,投入24萬,但一年下來,餐廳竟然虧損了40萬,還被員工合伙欺騙,無奈,劉強東和父母艱難地還了欠款,第一次創業以失敗收場。
世界金融控股集團
世界金融控股集團(美國上市公司股票代碼WFHG)專注于輔導企業上市,為企業定制專業上市輔導以及上市后的市值管理和資產并購等方案,集團由眾多資本運作專家組成,創始團隊有20多年的輔導上市、并購重組、資本運作經驗。提供上市的整套服務(上市、轉板、投融資、資源整合、并購重組)。
同時世界金融控股集團、上海控本資本可利用獨特的IAPO運作,幫助企業快速融資上市,逐步成為國際性知名上市公司,上市方式包括(直接上市,IPO,SPAC造殼上市,以及APO)等多重上市模式,為企業匹配最適合的方式,同時給予企業帶來更加強有力的后盾支持,利用知識產權技術出資,做成公司資產,進行股權實繳,增加每股凈值。先在國內快速融資,同時針對企業的狀況需求,在最佳時機到國內主板、科創板、納斯達克、紐交所、香港,等地方上市,可讓企業實現多地上市。再以上市公司的地位,整合并購及后續融資,把企業做大做強。
來源 :企業家在線課堂 世界金控媒資部整合編輯
? 免責聲明:本平臺內容部分來源于網絡,信息僅供參考,本平臺不承擔責任。如果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,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刪除。